安徽|北京|重慶|福建|甘肅|貴州|廣東|廣西|海南|河北|河南|湖北|湖南|黑龍江|江蘇|江西|吉林|遼寧|內蒙古|寧夏|青海|山東|山西|陜西|上海|四川|天津|新疆|兵團|云南|浙江
山西公布北朝晚期寶應寺石窟調查資料
2024年09月20日 10:21
來源:中國新聞網

  中新網太原9月19日電 (記者 胡健)山西省考古研究院19日晚公布山西陵川寶應寺石窟調查資料,該石窟以北朝晚期遺存為主,對研究石窟藝術、佛教傳播路線、佛教信仰的地域特征等具有重要意義。

寶應寺石窟全景。山西省考古研究院 提供

  寶應寺石窟位于山西省晉城市陵川縣禮義鎮(zhèn)東溝村北關嶺山南麓,該石窟現存5個洞窟和4處摩崖造像,各時代題記32處,元代石碣1方,共有造像43尊。

  據此次考古項目調查人員王普軍介紹,寶應寺石窟無明確紀年,但從窟龕形制、造像組合、造像特征綜合判斷,以北朝晚期遺存為主,后代多有補塑改妝。

  寶應寺石窟所在區(qū)域周邊10公里至30公里內,分布有多處北朝晚期石窟遺存,西南方向有石堂會石窟、大佛山摩崖造像、米東七佛山石窟、高廟山石窟,西北方向有羊頭山石窟、滿公山石窟、釜山石窟等。

寶應寺石窟第3窟及回廊。山西省考古研究院 提供

  王普軍介紹,北朝時期,該地區(qū)為建州(今晉城市)所轄,建州不僅是北魏兩都的重要交通孔道,而且是東魏北齊、西魏北周的邊界,是戰(zhàn)略要地。北朝皇室奉佛,從云岡石窟到龍門石窟皆留經像訓世,特殊的地理位置及地形地貌造就了該地區(qū)北朝晚期的石窟群,主要為中下層官吏及民眾的信仰塑形。

  “寶應寺石窟雖無明確的開窟造像題記,但從石窟規(guī)模判斷應為地方官吏或富貴鄉(xiāng)紳所為。這進一步補充了該地區(qū)北朝石窟遺存的資料,對進一步研究石窟藝術、佛教傳播路線、兩都佛教造像相互影響、佛教信仰的地域特征等具有重要意義!蓖跗哲娬f。(完)

【編輯:任曼曼】
中新圖片
本網站所刊載信息,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網觀點。 刊用本網站稿件,務經書面授權。
未經授權禁止轉載、摘編、復制及建立鏡像,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。
chinanews.com. All Rights Reserve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