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新社太原2月2日電 (記者 胡健)百余件商代至西周時期的湖南青銅器2日在山西博物院展出,南北青銅匯聚三晉,詮釋著中原文化與湘楚文化的異同,以及中原青銅文明的基因。
以湖南寧鄉(xiāng)炭河里為中心的湘江流域是中國南方商周青銅器埋藏最豐富的地區(qū)之一,被譽為“南方青銅文化之鄉(xiāng)”。迄今,這里已出土400多件商代晚期至西周中期青銅器,其中四羊方尊、大禾鼎、皿方罍等早已蜚聲中外。
本次展覽通過“禮通三湘”“入‘湘’隨俗”“依依湘楚”三部分,梳理出湖南青銅器的發(fā)展脈絡(luò),詮釋著民族融合進程中的文化演變。
伴隨商王朝政治攻伐的進程,禮樂文明以青銅器為載體,從中原向四方傳播,南至長江流域。地處長江中游的湖南地區(qū)出土有典型殷商風(fēng)格的青銅器,見證了中原文化與湘楚文化之間的互動。商代獸面紋方尊、商代“癸冉”提梁卣、西周甬鐘等,都體現(xiàn)著中原青銅文明的強大基因。
展廳中央一件碩大的象紋鐃,是湖南青銅器最典型的代表之一。該件器物通高103.5厘米、甬長36.3厘米、銑寬69.4厘米,是中國目前所見商代銅鐃中體量最大的一件,被譽為“鐃王”。
據(jù)此次展覽的文本負責(zé)人劉玉華介紹,鐃是一種打擊樂器,可用于祭祀、宴樂、軍旅等場合,鐃不僅是后世編鐘的前身,而且還影響了周王朝禮樂制度和整個封建時代的音樂文化。此外,造型奇特而廣受關(guān)注的商代獸面紋扁體筒形青銅觥與汨羅壺是首次離湘展出。
商周到戰(zhàn)國時期,湖南青銅器的主人,既有中原的商人、周人、楚人,也有本地及周邊地區(qū)的虎方人、荊人、揚越人等。隨著楚人入湘、秦漢建立,湖南地區(qū)青銅文化逐漸與中原主流文化融為一體。戰(zhàn)國楚國標(biāo)準(zhǔn)量器“燕客”銅量、反映秦楚相爭的“中脯王”銅鼎等文物,見證了這一歷史演進和文化融合之路。
本次展覽由山西博物院、湖南博物院、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、長沙博物館、岳陽市博物館、寧鄉(xiāng)市炭河里遺址管理處、汨羅市考古研究和文物保護中心(汨羅市博物館)共同主辦,展期至2024年4月7日。(完)